你真的懂孩子的世界嗎?

作者|叢非從
孩子的“戰(zhàn)爭”,大人的“和氣”
昕昕4歲了,是個很愛鬧的小女孩。今天晚上朋友來做客,帶來了個同齡的小孩慧慧。兩個同
齡的孩子,會比較玩的來吧。作為東道主,昕昕被家長要求很熱情,被要求主動拿出玩具來
分享。可是她們玩著玩著,昕昕居然打了慧慧,慧慧就哭了。兩家大人看的莫名其妙,一家
的在安慰慧慧不要哭,一家的在說昕昕怎么那么不懂事。然后兩家家長彼此安慰著:這么小
的孩子鬧點別扭很正常。
我在一旁觀察,其實兩家的家長在彼此笑著開玩笑,說小孩子都這樣,但是笑容明顯有些僵
硬,我知道他們心里都不是滋味。慧慧的家長覺得委屈,我家孩子哪被人打過,做父母的怎
么不心疼,你家小孩怎么回事啊。昕昕的家長覺得愧疚,朋友來做客,我家孩子還打人家,
孩子真不懂事,給父母丟臉。兩家家長又同時抱著相同的信條:不該為小孩子間鬧事傷了大
人的和氣,不該在這個地方表現(xiàn)出情緒。然后表面一團(tuán)和氣。
我又在觀察兩個孩子。昕昕在被說的時候,并沒有低頭認(rèn)錯的意思或?qū)χ议L,反而要跑到
慧慧的面前,眼睛直勾勾的看著慧慧?;刍蹌t在爸爸的懷里,放聲的大哭,眼睛也不睜。此
時,兩個孩子都沒說話。但是我想,如果他們也被允許說話,他們一定有很多話要說。昕昕
會說:我看你還這樣不,哼,活該?;刍蹠f:爸爸,我好委屈,她打我。
兩方家長,兩個孩子。這四個世界里,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出演著一部戲,然后彼此不分享
,沒有溝通和互動。表面上一團(tuán)和氣,內(nèi)心里卻都在犯嘀咕。
我想這樣的場景應(yīng)該很常見。在唧唧歪歪很費力才能聽懂的孩子那里,他們常常很不懂事,
抱著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,兩個人為爭一個玩具爭的大動干戈,不顧情境大
吼大叫吵的大人心煩,在客人和客人的孩子面前毫無禮貌。然后大人們都勸著自己的孩子,
你該讓著人家,你該寬容,你該熱情,你該理解,用他們的方式勸著。
然后大人們也很匪夷所思:只是一個玩具,給人家玩玩又怎么了,人家又不會不還你了。再
說那么一個小玩具至于么,又不是什么好東西搶來搶去。大人們除了哄孩子就是在哄孩子了
。全然不知道孩子們的世界里,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。
孩子的心聲,大人們不懂我也很詫異,是什么讓孩子變得這么自私不懂事,是什么讓孩子學(xué)
會了這么喜歡發(fā)脾氣。是真的因為孩子被寵壞了嗎?那么這個過程是怎么發(fā)生的呢?我把昕
昕帶到臥室里,然后陪她玩。等到昕昕玩的又開心了起來的時候,我邊玩邊問她,很自然很
輕的問她,你為什么要打慧慧呢?昕昕支支吾吾的說不喜歡給她玩玩具。我又問昕昕,你為什
么不喜歡給她玩呢?這時候昕昕說了一個驚人的秘密:因為她掐我的小兔子!
我頓時間明白了。下午的時候,我們剛花13塊錢給昕昕買了一只毛絨玩具小兔子,那是我們
帶昕昕在超市里逛的時候她非常中意的毛絨玩具。她很喜歡這個毛絨玩具,并且一直抱著她
在跟她說話。昕昕總是自豪的跟我們說:小兔兔說了,和昕昕在一起她很開心。晚上的時候
,昕昕拿出來和慧慧玩,慧慧就用手抓著兔兔的脖子甩了甩,很隨意的一個玩玩具的動作,
然后昕昕就生氣了,就打她了。
在這兩個孩子的世界里,也發(fā)生了不一樣的一個心理過程。
在昕昕的世界里,小兔子不是一個毛絨玩具,而是一個友好的伙伴,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神。
放在地上我都不忍心,你居然拿著脖子掐她,我要保護(hù)我的兔兔,我就要替她打你。打到你
哭后,我就惡狠狠的看著你:怎么樣,知道錯了吧,看你還敢不敢欺負(fù)我的兔兔。
在慧慧的世界里,小兔子只是一個毛絨玩具,我想玩玩而已。在慧慧的世界里,她感到很莫
名其妙,你怎么突然就打我,你憑什么要打我,你是壞人。昕昕不說,慧慧也不知道,家長
也都不知道。
兩方家長,也不知道孩子的世界發(fā)生了什么,只是用力哄著。家長們轉(zhuǎn)移孩子的注意力,拿
其他玩具來誘惑,以此達(dá)到讓孩子停止哭的目的。但是孩子的世界里發(fā)生了什么,他們不會
過問。家長的世界里,孩子只是不懂事,孩子只是太小。
面對“不懂事”的孩子,家長做了什么?
昕昕常?!安欢隆?。媽媽包餃子的時候她會去踢面盆,或者抱著一塊面就跑。飯桌上昕昕
會當(dāng)著客人的面用手去抓菜。剛換上的新衣服,昕昕會一屁股坐在地上……
面對這些“不懂事”的時候,家長你常常在做什么呢?你怎樣跟孩子溝通的呢?
家長們常常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對立的世界:我是大人,你是孩子。家長們常常用自己的眼光和世界
去要求孩子:你該聽話,在我忙的時候你要老實,在客人來的時候你要好好表現(xiàn),你不該胡
鬧,給家人添亂,你不該為一個玩具爭的不可開交,你不該把東西扔的到處都是。家長也會
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:人家玩玩你的玩具又不會不給你了,一起玩多快樂啊,這么個東
西有什么好搶的啊……
孩子到底在想什么,這很重要。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,理解他,成為他的朋友,你才能真正
關(guān)心到他的成長。成為他的朋友,不僅是要陪他玩,哄他開心,更要走入他的內(nèi)心,聽他的
心聲,站在他的角度設(shè)身處地的替他著想,完成共情。
總之,你要像真的對待一個朋友一樣對待他,并尊重他是一個和你一樣的人。孩子也是人,
也是有心聲的。孩子也需要表達(dá)他的心聲。
一味的阻止,指責(zé),訓(xùn)話,安慰,這些事情并沒有多少實際的效果,除了讓孩子暫時不哭,
然后學(xué)會“做人”后,并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。反而讓孩子覺得很委屈,你是我的父母,為
什么你不理解我反而要指責(zé)我。他開始學(xué)會很多做人的道理,但是卻開始漸漸的失去了自己
。
所以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很多人長大后真的很有禮貌很懂事很優(yōu)秀,但是就是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,
活得并不開心。
孩子只有先得到了尊重,才能學(xué)會去尊重別人
很多育兒專家都在告訴家長們說話的時候要蹲下來,和孩子一樣高。很多家長做到了,但是
沒有效果,因為他們的身體降下來了但他們的音調(diào)并沒有降下來。蹲下來的意思就是,和孩
子平等交流。
如果他發(fā)脾氣了,你要關(guān)心他為什么生氣而不是阻止他生氣。
如果他哭了,你要關(guān)心他為什么哭而不是阻止他哭。這才是對朋友的尊重和關(guān)心。
你要先清楚他怎么想的,才能真正的關(guān)心到他。
你要聽他哭著說完,而不是理所當(dāng)然的以為你想到的原因。
即使你猜到了原因,你也要讓他說完。在內(nèi)心得到表達(dá)后,孩子的情緒就會釋放掉一半了。
他得到了關(guān)心,得到了溫暖,得到了愛。最重要的是,他得到了尊重。孩子只有在自己得到
過并感受過尊重后,他才有可能真正學(xué)會去尊重別人。
孩子學(xué)做人也必然是這樣學(xué)會的。做人的道理,是慢慢通過影響來學(xué)會的,通過別人的行為
或者道理,然后經(jīng)過自己的實踐,在自己的感受里完成升華,內(nèi)化為自己的經(jīng)驗,成為自己
的一部分。而不是被教會“我應(yīng)該”。這很不同,前者是自己學(xué)會的,是有自我的,他懂得
做人但是價值感并不低。后者卻是被強迫灌輸?shù)模涝撛趺醋鍪?,卻不知道怎么做自己
。
關(guān)于教育上,只有把孩子真正還原為人,去尊重,去理解,孩子才可能健康的成長。他除了
是我們的孩子這個角色外,也是一個人,具備正常人所具有的需求。此時家長能做的就是,
不妨放下評判,聽聽他的心,聽聽他的心里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