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給孩子搭建讀書的“小房間”

楊曉江,80后暖爸一枚,活躍于各大論壇和報紙雜志專欄。他認為,讀故事書是陪伴孩子成長最方便有效的教育方式,它可以建立父親與孩子一生的親密關系。本文選編自其在匯智博達出版的《孩子,老爸陪你玩故事書》。
記得在我小時候曾因為有一個小書柜而倍感幸福。我當然也想讓丁丁擁有這樣的幸福。因此在他一歲多,各種圖畫書的數量已經積累不少的時候,我們給他買了第一個小書柜。后來丁爺丁奶又給他買了相同的一個。丁丁有一個自己的“小房間”。這個“小房間”不是真的房間,而是客廳中他用地墊占據的一片區(qū)域,他還用積木盒子、玩具箱子之類的東西把這片區(qū)域圈起來,更加明確“小房間”的界限。平時他玩兒的時候,就是在自己的這個“小房間”中。他的兩個書柜就擺放在他的“小房間”旁邊,取閱方便。平時,只要丁丁待在屋子里,他活動的范圍基本上以他的小房間為主。因此,即便他沒有去看書,那些書也總是陪伴著他的。當他想看書的時候,自然就可以隨便抽出一本。在孩子生活的范圍內,能夠始終看到書,很方便地拿到書,久而久之,他就會感覺書像空氣一樣了。不過,如果只是把書一本本插在架子上,孩子一般是不會主動去找來看的。還要把書的封面呈現(xiàn)出來,讓孩子看到,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刺激,才會使孩子不由自主地去關注那些書,去翻看那些書。提醒我這一點的,是吉姆?崔利斯的《朗讀手冊》。在這本書中,可以看到一些國外中小學教室的圖片,四周的墻上一排排的書架,書在上邊,都是平平展展、大大方方把封面袒露在外邊的,就像是圖書館中刊物區(qū)那樣的布局。當孩子的視線無意中和那些書籍相遇的時候,即使沒有取閱,那本書也會在孩子心中加深一絲印象。因此,我用一個牛奶箱做了一個小書架。書架做好之后,我把丁丁的一些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過的書放在上邊,相互錯落開,以便丁丁能夠看到這些書的封面的某些部分。做完后,我猜測著丁丁回到家,注意到這個小小的變化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?第二天回家的路上和丁媽通電話,我問丁媽:“丁丁看到我給他做的書架了沒有?”丁媽說看到了,而且還很興奮地告訴我說:“丁丁把你給他放在書架上的書換掉了。你猜他會換上什么?”我說:“《視覺大發(fā)現(xiàn)》?”丁媽說:“對!”當時我就覺得,哈,這個小小的影像男,對“視覺大發(fā)現(xiàn)”系列可是真感興趣呢。我回到家一看,最后一層漢斯比爾的一本大開本的繪本被拿了下來,換上的正是《視覺大發(fā)現(xiàn)》。當丁媽告訴我丁丁換掉了我放置的書,是帶著那種“嘲笑”的語氣,意思是說:人家不買你的賬啊。我倒是很高興,因為這說明丁丁至少是比較重視這個小書架的,才會把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書放在這個位置。這個小小的行為,要我看正是體現(xiàn)了丁丁對書籍自主的選擇和態(tài)度。這比無條件接受我給他的讀書安排更有價值,說明丁丁確實把讀書作為了一種習慣,一種內在的需要??傊诤⒆由畹姆秶鷥?,要讓他經常能夠看到書,方便拿到書。要知道,和玩具比較起來,孩子一般不會主動對書籍產生濃厚的興趣。因此,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想方設法把書籍介紹給孩子,創(chuàng)造條件讓書籍走進孩子的生活,這對保持孩子對讀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