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“吃軟飯”易患近視眼

吃軟飯常常是用來形容男人靠女人過日子的貶義詞,但是新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吃軟飯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十分危險的。專家指出,經(jīng)常給孩子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,增加咀吃力頻率與力度,可促進小兒視力的發(fā)育,反之則易患近視。當然,我們這里的吃軟飯不是說靠別人過日子,也不是說吃軟的飯,而是指軟性食物。
日本一位名叫船越的教授為此做了專門調查,資料顯示,常吃細面條一類軟食的孩子很少使用下巴部分的咬肌,這是造成視力異常的一個重要禍根,日本秋田大學醫(yī)學院衛(wèi)生學教研室的島田副教授的一項研究表明,常吃不需咀吃力之柔軟食物的學生中,視力差的人特別多;而常吃硬食者,視力差的人很少。
對于這種情況出現(xiàn)的原因,專家表示這是因為咀吃力可增加面部肌肉包括眼肌的力量,使之具有調節(jié)晶狀體的強大能力,避免近視眼的發(fā)生。
小貼士:比較適合兒童的硬質食物有胡蘿卜、水果、甘藍、動物骨、豆類等。這些食物既耐吃力又富含養(yǎng)分,特別值得推薦。
近視的孩子越來越多
為什么生活條件越來越好,孩子的視力卻越來越差了?因為,生活中眺望的機會越來越少了!
想一想,我們哪些時候需要看到5米以外的地方?在辦公室里面對的是電腦,回家看的是電視。城市里樓房越蓋越高,孩子下樓玩的機會越來越少。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,我們和孩子一樣面臨的都是近距離用眼,眼睛的遠視功能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弱,特別是處于生長發(fā)育中的孩子,受環(huán)境的影響更大。
近視從何而得
如果把我們的眼睛比成照相機的話,晶狀體就像照相機的鏡頭,眼球就像暗箱。角膜的彎曲度在孩子3歲前就定型了,不能瞬時改變。也就是說,只有鏡頭也就是晶狀體是可以瞬時改變的。為了看得清楚,晶狀體會不斷地自我調整,看遠的地方,它就變扁;看近的地方,它就變凸。這種生理功能叫調節(jié)。
眼睛的調節(jié)功能與晶狀體的柔韌性很有關系,孩子的晶狀體柔韌性非常好,調節(jié)能力很強。所以,為了看得很清楚,他可以湊得很近地去看,這時他的晶狀體會變得很凸;當看遠處的東西時,他的晶狀體又會變得很扁。所以,當你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有時湊得很近地去看東西時,并非一定說明他近視了,而是他的晶狀體太能干了,在自我調節(jié)。年齡越大,晶狀體柔韌性就越差,到了四五十歲,柔韌性就很差了,距離變近,晶狀體卻不能變凸,看近處不清楚,所以需要花鏡來幫助調節(jié)。到了六七十歲,晶狀體就沒有柔韌性了。
正因為孩子的晶狀體太能干了,所以它會根據(jù)需要不斷進行自我調節(jié)。如果孩子持續(xù)地、長時間地近距離用眼,眼睛的睫狀肌就會緊張,晶狀體一直處于凸起的狀態(tài)。這時,孩子就會出現(xiàn)一些近視的征兆,比如看遠處不清楚,這就是假性近視。如果晶狀體長期恢復不了扁平的狀態(tài),一部分孩子就成近視眼了。
近視,適應現(xiàn)代生活的必然結果
實際上,近視眼是一種生活方式關聯(lián)性疾病,是人類為了適應現(xiàn)代生活方式采取的一種適者生存的進化。為了應付近距離工作,必須要有很好的近距離閱讀能力,是眼睛適應環(huán)境的結果。愛斯基摩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,以前他們都是遠距離用眼,根本沒有近視的。當現(xiàn)代文明進入北極圈以后,愛斯基摩人也出現(xiàn)近視眼了。
可見,生活在現(xiàn)代社會,自然而然地,我們的身體就會本能地做出調節(jié),去適應這種生活。輕度近視對多數(shù)人的生活影響還不大,一旦發(fā)展到中高度近視,引起眼軸變長,視網(wǎng)膜、脈絡膜發(fā)生變性的時候,就進入了病理性近視,有可能帶來視網(wǎng)膜脫離、眼底出血、玻璃體液化后脫離等后果,甚至失明。所以,我們要注意的,是避免孩子的眼睛過早近視,近視太嚴重,給身體和生活帶來麻煩。
現(xiàn)在,就讓我們來搜索一下,除了遺傳因素之外,哪些生活方式、哪些不良習慣,在影響我們孩子的視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