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“神奇的孩子”總是“別人家的孩子”?

近期,一檔兒童節(jié)目《神奇的孩子》在湖南衛(wèi)視熱播。這檔節(jié)目沒有傳統(tǒng)的淘汰與比拼的競爭制度,每期6個孩子,不產生冠軍,沒有評委,不評判技藝高低,沒有正確答案,不限制對與錯,沒有評判標準,只為釋放孩子的天性,展示孩子們的才藝。
在節(jié)目中,除了有表演鋼琴、大提琴、架子鼓、踢踏舞等才藝的小藝術家,還有表演京劇、少林功夫、廚藝等本領的“萌娃”。
★十小龍師傅:“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功夫夢”
《神奇的孩子》最先亮相的是“少林十小龍”:這些孩子們個個身懷絕技,動作行云流水,毫不拖沓。他們的師傅如慈父般守護著孩子們“弘揚少林功夫”的夢想。
★褚天舒爺爺:“不僅是技藝,更是學會如何做人”
癡迷于京劇的“花臉小生” 褚天舒,小小年紀掩蓋不了一身傲骨。他的爺爺希望“孩子學自己喜歡的戲曲”的同時,更能夠在京劇浸染下樹立高潔品格。
★孟子凌母親:“用全力支持孩子的愛好”
被譽為“空中小精靈”的孟子凌憑借一根鋼管,上下翻飛,如同一只靈巧的蝴蝶,博得了觀眾陣陣掌聲。臺下的媽媽既緊張,又為女兒自豪。父母全力支持著孟子凌的愛好,呵護著她舞蹈的夢想。
★羅小特父親:“用耐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神奇”
“鋼琴神童”羅小特,能夠蒙著眼睛彈奏鋼琴。這個極具天賦的孩子始終一臉鎮(zhèn)定,直到他與心中偶像馬克西姆現(xiàn)場合奏《野蜂飛舞》才表現(xiàn)出欣喜。羅小特的父親在臺下一直注視著自己的兒子,臉上是掩飾不住的驕傲。羅小特練琴的過程必然充滿艱辛,但他的父親始終相信“每一個孩子,上天都給予了他不同的才華”,而父母的責任就在于如何發(fā)掘孩子的長處,并耐心教導,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明燈。
看著這些“神奇的孩子”,不禁讓人懷疑自己是否過了一個“假童年”?也讓家長們艷羨不已,為什么這些都是別人家的孩子?其實,在當下的教育環(huán)境中,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的興趣特長往往摻雜著復雜的社會因素。
大家都在給孩子報特長班、興趣班,怕他在各類升學競爭中吃虧。在幼升小、小升初等擇校壓力下,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,家長之間打響了“拼娃大戰(zhàn)”,一些家長把孩子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,使本該輕松快樂成長的孩子不堪重負,而孩子卻并沒有培養(yǎng)出家長所期待的特長和興趣。特長與興趣培養(yǎng)過于功利化,它無視孩子的個性稟賦與意愿,也沒有對教育規(guī)律的尊重。
▲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成為“神奇的孩子”,不僅在于家長為孩子們創(chuàng)造了經年累月鍛煉的條件,更在于家長善于發(fā)掘孩子們的天賦,尊重孩子的個性,順其自然地進行引導。在孩子個人天賦和愛好的基礎上進行引導,不能盲目跟風,強迫孩子學不情愿學的東西。
▲“孩子們實現(xiàn)自己的‘小夢想’,背后是父母的培育與協(xié)助?!?/strong>親子教育專家劉勇赫看完《神奇的孩子》后,在微博中發(fā)出的感慨。
▲教育專家武宏偉也在微博上評論,“《神奇的孩子》將看似‘神奇’的個體教育普適化,讓社會看到育人應該從‘小’做起”。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們萌芽的興趣,并對其進行鼓勵與正確的引導,使孩子們在培養(yǎng)興趣的過程中收獲樂趣,才能讓孩子們展露“神奇”,收獲快樂童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