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,到底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呢?

媽媽的微笑和閃亮的眼神會讓我們從中看到自己:我是一個好的孩子,我是一個有價值的孩子,我是可以冒險的,我是可以歷險而幸存的。
很多人為什么一生都被別人的眼光牽著走?心靈雞湯告訴我們:走自己的路,讓別人說去吧。但問題是,如果你內(nèi)心的“贊”沒有收集全,你又該如何面對那些寒冷?
很多孩子就是因為沒有收集到足夠的媽媽的欣賞,他們往往在學(xué)習(xí)上獲得了媽媽的認可,于是他們就總是通過外在的標準來獲取和他人的連接,最終,他們總是有一種空洞感。因為他沒有感覺到媽媽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愛,他無法區(qū)分媽媽是愛自己,還是愛他的成績單。
過度全能化的媽媽和過度虛無化的媽媽
不幸的是,沒有媽媽是完美的。我們該如何應(yīng)對呢?如果我們沒有收集到足夠多的贊,我們該如何生活?
我們有三個選擇。
第一個選擇是讓媽媽虛無化。很多人跟我談了很久他的故事,可是我看不到他是一個有媽媽的人。因為在他的敘述里,沒有看到任何媽媽的痕跡。他試圖否認媽媽對他的意義,最終就是掩耳盜鈴。雖然否認媽媽會讓他不必生活在渴望母愛的焦灼里,但也會然他的世界陷于寒冷的冰原。
第二個選擇是讓媽媽成為主宰。她的故事里,媽媽是絕對的主角,她的人生的所有事情都和媽媽有關(guān),她會告訴你,如果不給她媽媽做咨詢,她的人生將永無寧日。如果她是個小孩子,那我會贊同,但她已經(jīng)擁有自己的家庭了,有了自己的孩子和老公了,可是她還拒絕長大,還要和媽媽糾纏在一起,因為她還沒有被媽媽的“贊”喂飽,沒有被喂飽,她就不愿意離開。
第三個選擇是讓自己成為媽媽的主宰。這是一個逆轉(zhuǎn),曾奇峰老師曾說過一句話:在家里,誰是承擔(dān)焦慮的容器,誰就是這個家里的媽媽。很多時候,我們其實是父母的焦慮的容器,我們要承擔(dān)他們對工作前途困難的焦慮;我們要承擔(dān)他們夫妻關(guān)系不融洽的焦慮;在咨詢室里,我經(jīng)常看到五六歲甚至更小的孩子在媽媽哭的時候,開始安撫媽媽,而爸爸則無動于衷。我們成為媽媽的容器、垃圾桶和守護者,而自己則停滯在毫無發(fā)展的幼年。
在很多家庭里“報喜不報憂“成了一種文化,媽媽成為脆弱的代名詞,那么當孩子脆弱的時候,誰來幫助?
事實上,這就是母愛不足的表現(xiàn)。當我們的母親節(jié)營造出母親偉大又羸弱的形象時,就會召喚很多做兒女的內(nèi)疚感,難道我們的愛只有靠內(nèi)疚感才能激發(fā)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