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戀是源自于童年時得不到足夠的愛

自戀(narcissism)一詞見于歐美文學作品中,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。這來自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: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,便愛上了自己,每天茶飯不思,憔悴而死,變成了一朵花,后人稱之為水仙花。精神病學家、臨床心理學家借用這個詞,用以描繪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(xiàn)象。
人在剛出生的時候,只會吃睡和哭。在這段時間,媽媽常常要給孩子喂奶,對孩子拍著、呵護著,讓孩子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,還感受到了媽媽的溫暖、親情與關(guān)注。這時,孩子雖然不知道自己是誰,但是,由于母親對孩子良好的照顧,孩子能夠逐漸體會到“親情”和“愛”。
隨著心理發(fā)育,孩子逐漸地能夠區(qū)分出母親和自己是兩個人,并在繼續(xù)依戀母親的同時,在心里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感受:“媽媽是愛我的。當然,我自己也是很棒的,也是一個可愛的好寶寶?!边@時,好媽媽已經(jīng)作為一種良好的形象,刻在孩子心里。當媽媽一旦不在時,孩子心中有“好媽媽”形象,有“好媽媽”的愛和保護,就會感到自己是安全、可愛的。這種由“母親愛孩子”的現(xiàn)實轉(zhuǎn)化而來的“我很可愛”的感受,就構(gòu)成人們心中的“自戀”情感。
幼年早期階段,媽媽曾經(jīng)愛過孩子,但是后來就不夠關(guān)心照顧他了,會出現(xiàn)什么情形?
例如把1歲的孩子送去爺爺奶奶或姥姥家代養(yǎng)——孩子曾經(jīng)嘗到過母愛的甘甜,而又突然過早缺失,孩子就會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為力。他會認為,自己是不可愛的,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,因此就會產(chǎn)生不安全感、被遺棄感,感到恐懼與自卑。為了對抗這種難受的心理體驗,他就開始在心理上幻想著、盼望著“得到一位照顧我、絕對愛我的媽媽,而我要努力做個非??蓯鄣暮⒆?,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、愛我!”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對自己總是心存疑問:我可愛嗎?大家會喜歡我嗎?并特別注重:我如何才能讓別人喜歡我?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對我更多的贊美?我會不會惹別人不高興?他們是否在討厭我?等等。
由此可見,在幼年持續(xù)得到足夠母愛的孩子,長大后會對自己有信心,感到自己有能力,認為自己是可愛的,并敢于承認缺點和不足,有勇氣面對現(xiàn)實。他們心中充滿理想,同時又能夠立足眼前、腳踏實地,勇于進取。這樣的自戀,可以說是比較健康的一種。
而曾經(jīng)一度體驗到母愛,很快又失去母愛的孩子,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,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。他們渴望別人的愛,永不滿足地尋求著他人的贊美,卻不敢相信別人真的會愛他。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,都是想證明自己是可愛的。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,他們聽不得別人的批評,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敗。他們給自己樹立極高的理想,而這樣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難以實現(xiàn)的。
在堅持“高標準、嚴要求”的早期階段,他們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。小的目標達到之后,他們還會提出更高的目標,直到把自己徹底挫敗為止。他們之所以這樣做,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可愛,會被他人所遺棄。
由于目標太高,當他最終無法實現(xiàn)時,他會更加感到自己無能、悔恨、自我厭惡,抑郁自卑。這樣的自戀,就屬于不健康的自戀,實際上屬于假自戀,或不自戀,偽自戀。假自戀或偽自戀者通常被認為是自戀性人格障礙患者,從表面上看,他們處處為自己的物質(zhì)的和心理的利益考慮,而實際上,他的一切利益都因為自戀而受到了損害。
第一,自戀是一種對贊美成癮的癥狀,為了獲得贊美,自戀者會不惜一切代價,比如有人甘冒生命危險而求得“天下誰人不識君”的知名度,這就走向了自戀的反面-自毀、自虐;
第二,自戀是一種非理性的力量,自戀者本人無法自由地控制它,所以就永遠不可能獲得內(nèi)心的寧靜,永遠都會象被無形的鞭子抽打著的牛一樣,只知道朝前奔走,而沒有一個可感可知的現(xiàn)實目標;
第三,自戀者也會下意識地明白,總是從別人那里獲得贊美是不可能的,所以他會不自覺地限定自己的活動范圍,以回避外界任何可能傷及自戀的因素;
第四,在與他人的交往中,他會因為他的自私表現(xiàn)而喪失他最看重的東西“來自別人的贊美”,這對他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,并且可以使其進入追求贊美-失?。鼜娏业刈非螅蟮氖〉膼盒匝h(huán)之中。自戀者易患抑郁癥,原因就在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