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真的很想要

>>智慧頻道
文/曲瑋瑋
01
最近有人問我說,有沒有哪個道理是你從前不懂,現在開始想明白的。
突然想到了一個點。
從前的人生信條,就是一定不要給別人添麻煩。
每當有求于人的時候,是最敏感的。跟對方提一句請求,但凡別人面露一點點難色就要清醒地察覺,趕緊克制自己欲望的表露。如果對方提到一個“不”字,那就更不可能勉強了。
心里總覺得,即使是多拜托了別人一句,都會給他造成不必要的麻煩,其實最根本的,還是害怕“在他人心里留下不好印象”這件事。人生過著過著,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,那么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了呢?
02
慢慢發(fā)現,有句很樸素的話叫,會哭的孩子有奶吃。
最近在申請信用卡,打電話過去,原本要七天才能拿到,我說我著急出國,四天就要走了,這個卡對我特別重要,可以幫我想想辦法嗎。對方通情達理,結果三天就拿到了卡。
有次朋友在家養(yǎng)病,我們一伙人準備去他家打牌陪他解悶,但是去各種桌游店借也借不到牌。情急之下有個跟桌游店老板講故事說——我的朋友腿摔斷了在家?guī)讉€月沒出門,特別抑郁,這次我們都去看他,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帶一副狼人殺一起玩,滿足一下他吧求你了。
老板特別感動,就爽快地借了。
我們都陷入了一個怪圈——活在太僵化的社會規(guī)則里,聽到一聲拒絕的“不”都會頭皮發(fā)麻,如臨大敵。但其實再勇敢地往前探一步,往前真誠地告訴對方你的訴求,結果又會不同吧。
03
我有個好朋友之前申請去日本交流,跟一位老師對接。
好朋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,這個申請十拿九穩(wěn)。但最后竟然落選了,雖然失落,最后也只好安慰自己說,“競爭對手一定比自己實力更強,只能平常心對待這件事了?!?/p>
但一夜輾轉反側,她還是決定詢問一下原因,至少死個明白。
結果老師的話讓她下巴都快驚掉了——“哦,我把這個名額給一位你的研究生學姐了。其實你們倆各方面條件都不相上下,但是她反復告訴我說,她特別喜歡這個大學,特別想去,但你卻表現得特別淡定,特別不在意。權衡之下,那我就給她了。”
朋友說當時有點被震碎三觀——誰的愿望更強烈就錄取誰?
起先聽完這個故事,我也特別詫異。但思忖許久,覺得老師的決定并非毫無道理——當你對一個機會有異常強烈的渴求,那么當你真的得到它,一定會比旁人更珍視它。
這是個大家都想“成人之美”的時代。
但是有多少人有膽量明確地昭示天下說“我要”呢?
04
當然,我非常不喜歡那些把欲望赤裸裸寫在臉上的人,他們活得太功利太實際,每個動作都有明確的目的性,這樣的人油膩極了。
但太“清心寡欲”的人同樣讓人不知所措,他們把順其自然掛在嘴邊,自己表現得無欲無求,別人又如何知道你的訴求呢。
想到一件我自己的故事。
大一的時候,正好看到我特別喜歡的雜志《南都周刊》在招募實習生。我在截止日發(fā)了郵件過去,而對方給我的消息是面試的人選已經定下。
那一刻我覺得失望極了,而幾秒鐘的低落后,我并沒有徹底死心,因為我太不想錯失這個機會了,這畢竟是我從高一起每周必看的雜志。
我又深吸一口氣,給編輯發(fā)了封郵件,懇求能不能多給我?guī)追昼姷拿嬖嚈C會。
而對方竟然同意了。
于是我順利進了南都,開始獨立操刀發(fā)表幾千字的正版報道,把“記者”這個我最熱愛的職業(yè),做到了現在。
有時候,愿意再走一步,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。努力和堅持是沒有錯的,你眼中的“順其自然”,何嘗不是一種怯懦呢。
05
談戀愛也是如此。
有個朋友跟我傾訴過他女朋友的故事。
女朋友從小父母離婚,她跟著母親與繼父生活,家里又有了新的孩子,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小朋友從小就缺失安全感,特別不會表達需求。
談戀愛的時候,小到不敢決定去哪個餐廳吃飯看什么電影,總是要小心翼翼讓對方做主。大到不敢表達觀點,遇到任何不舒服的事情也自己忍耐,只想“如何不給對方添麻煩”。
其實,這樣的戀愛談得索然無趣,因為對方沒有了“被需要”的快樂,永遠也猜不透她的心思。
在你的感情中,一定也有過因為把不開心憋在心里、以為忍忍就好,卻引發(fā)了更大矛盾的經歷。
就像要把愛無保留地表達出來一樣,感情里的不快樂同樣也需要真誠地袒露,既然選擇一起度過一段時光,就需要尊重和了解對方的感受。即使吵架,也是情緒的出口,來防止熱情在冷戰(zhàn)里消磨殆盡。
06
想到前段時間大火的電影《驢得水》,張一曼雖然行為浪蕩,但觀眾緣極好,因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并且大大方方地去追求。我們喜歡她,因為在她身上,看到了令人羨慕的直爽與大方,看到了那些我們無法明明白白說出口的快樂和悲傷。
電影里唱醉無數人的那首歌《我要你》,大多數人說出來的往往是“我在他鄉(xiāng),望著月亮”,但為什么不直截了當的說“我要你在我身旁,我要你為我梳妝”呢?
那些清冽明媚的欲望,為何不大大方方表達呢?
趁身邊有一個人,還愿意聽你說話。
在線收聽:我真的很想要
>>進入主播小Y的個人電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