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

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。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,善良友愛,他就會在這種氛圍里漸漸生發(fā)出自我肯定的意識,他的品行就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(fā)展;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,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,逐漸喪失自信,向壞的方向滑去。
圓圓上幼兒園時,班里有個小男孩叫馬曉飛,他們倆人很合得來,經常在一起玩。有一天我去接她,回家的路上,她興沖沖地對我說:“媽媽,我最喜歡和馬曉飛一起玩啦,我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!”我笑笑,說好。她看我同意了,很高興,轉而又有些擔心,“不知道我爸爸同意不。”我說那你就問問他。
她回家后本來還著急等爸爸回來問這件“終身大事”,結果玩得忘了,直到幾天后爸爸去接她,回家的路上才又想起來。她爸爸當時也非常痛快地說“好”,同意了。圓圓一進門,就迫不及待地告訴我:“媽媽,我爸爸也同意我長大后和馬曉飛結婚呢!”我愉快地說:“是嗎,那太好了!”
圓圓這時又有些擔心,“要是我們上學了,不在一個學校,以后不認識了,那怎么辦呢?”聽她這樣說,我和她爸爸也做出發(fā)愁的樣子說,是啊,這該怎么辦呢?那你好好想想辦法。圓圓想了一會兒,忽然有主意了,“對了,我長大了,碰見一個男孩子,就問他,你是不是叫馬曉飛,那不就知道了嗎!”我們一聽,也高興了,是啊,這不就知道他是不是馬曉飛了嘛。原來這么簡單!
這個難題解決了,我們一家人輕輕松松地開始吃飯。
后來我聽幼兒園老師說,圓圓和馬曉飛這兩個孩子都比較懂事,從來不打人不罵人,也不和小朋友搶東西,都很喜歡講故事,倆人在一起玩從來不鬧意見0看來幼兒園也有“合得來”這回事。①
到上了小學,這個小男孩和圓圓在一所學校,不在一個班。小學生的特點是男女生之間缺少真正的興趣,一般是男生和男生玩,女生和女生玩。圓圓有幾位非常要好的同學,幾個小姑娘只要有空就在一起。我和她爸爸有一次想起馬曉飛來,戲謔地問她,現在還和馬曉飛玩嗎,長大還要不要和馬曉飛結婚了。圓圓說他是男孩子,不喜歡和他玩,不在一個班,也見不到。我們逗她,“那你不擔心長大了不認識他?”她說不擔心??磥硭呀洝白冃摹?,從那以后就真把馬曉飛丟后腦勺去了。
她上中學后,進入心理學上的“青春期”,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才真正開始觀察她對異性交往的態(tài)度了。圓圓也會對我講一些學校里男生和女生互相討好的事,比如一個家里很有錢的男孩子對她班里一個女孩子說,你要是和我好,我就給你買6萬元的珠寶。我們聽了,并不貶損這些事,只是笑笑,說這小男孩幼稚得可愛。我家里也不時地會有男生打電話過來,我們接到這樣的電話時,就像接到她的女同學打給她的電話一樣,很自然地喊她來接電話,然后我們回避開,讓她能方便地通話。有一次我還在她的書桌下撿到一張紙,可能是她上課時和另外一個女孩子的筆談,倆人熱烈地討論著班里的幾個男生,能看出她們對一些男生是有朦朧的好感的。我笑笑,把這張紙收藏起來,準備將來圓圓長大了還給她。
每個父母都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,回憶一下我們的少男少女時代,就該知道中學生這種情愫的萌發(fā)是多么正常。所以我們在孩子情感發(fā)育時,為什么不可以給出更多的理解。
偶爾圓圓接到某個男同學的電話,會聊很長時間,放下電話時她會有些不自在。我就選個合適時間和場合,假裝無意中把話題引到這上面,對圓圓說,男孩女孩進入青春期后對異性產生好感,有和異性接觸的愿望,這是正常的,也是非常美好的;如果沒有,倒可能不正常。
我這樣說的目的是消解她心中的不安,讓她知道原來自己對異性有好感,或別人對自己有好感,都是健康正常的。
不安和自責,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時都會有的,發(fā)展得嚴重了甚至是一種負罪感。這種感覺不僅不會使少男少女對異性的興趣降低,反而會刺激興趣生長。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的壓力下,覺得喜歡異性是不潔的,不道德的,他們就會在表面上任性行事,不聽家長的話,內心卻彷徨迷失,自我鄙視。只有孩子自尊自愛,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、正常,才能產生自信和理性,才能做得端莊自在,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。
我認識一位家長,她的女兒讀初中二年級,長得很秀氣,學習一直不錯,她特別怕女兒早戀,影響學業(yè),從孩子一上初中時對女兒進行了嚴密的監(jiān)視。家里只要有男生打來電話,她就一定要過問。孩子放學回家稍晚,她就問個不停,還要給老師打電話核實孩子說的是不是事實。她女兒因此和她的關系弄得很僵。
這位家長為了控制孩子的行蹤,也為了孩子的安全,給孩子買了個手機,結果她有一次偷偷查女兒手機,發(fā)現她和幾個男生稱兄道弟的,大怒,沒收了手機。女兒卻有辦法,第二天把同學一個手機借回來用。她再把借的手機沒收,孩子就放學后用一個陌生的手機給她發(fā)個短信說自己很生氣,晚上不回家了,然后那個手機就一直關機。她找不著孩子,一晚上急得要死。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女兒學校,在大門口等到背著書包來上學的女兒,沒問出孩子一晚上去哪里了。這位媽媽一怒之下找到班主任,把女兒一夜未回家的事對班主任說了。班主任又跑去對去教導主任講了,教導主任馬上召開年級班主任會議,宣布本校一名初二女生在外面過夜,要求各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。
后來經過“審訊”和調查得知,這個小女孩就是賭氣到網吧玩了一晚上,想嚇媽媽一跳,什么事情也沒有。可是孩子第二天到校后,一切都變了,所有的人都在用異樣的眼光看她,好像她這一晚上干什么去了。她媽媽有些后悔把事情弄大了,但影響已不可挽回。迫于壓力,孩子最后不得不轉學了。
到新學校后,媽媽提出要求,不許和男生來往。但由于女孩到新學校后,很難一下融入新的同學圈子,沒有朋友,學習也一蹶不振;正好有個高年級男生來和她搭訕,她就真的和這個男生“談戀愛”了,最后鬧到要離家出走。到這個時候,做母親的才終于發(fā)現,自己除了傷心失望,只能是黔驢技窮了。
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,在“早戀”等兒童問題上,家長實際有兩種功能,一種是疏導平息,一種是刺激強化。所有的家長都希望達到第一種效果,但遺憾的是現實中許多家長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種結果。他們想阻止孩子早戀,卻用錯誤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,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渦中?!皠訐u孩子意志最有效方法是喚起他的有罪意識”,家長在這里最大的過錯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觀念,把孩子們一些原本正常的行為惡俗化了,人為地制造孩子的罪惡感,客觀上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。
我曾收到一位媽媽發(fā)來的短信,說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兒“有男朋友了”,問我該怎么辦?我馬上回電話,問“有了男朋友”是怎么回事。
原來,她女兒同年級另一班的一個男孩子下課經常喜歡來找她女兒說話,女兒過生日時,叫了幾個同學到麥當勞,也叫了這個男孩子,男孩子也送她女兒一份禮物,他們還有時互相發(fā)短信。當媽的悄悄查了女兒的手機短信,和這個男孩之間發(fā)的短信較多,個別語句有些曖昧,似乎彼此有些好感。
我對這位媽媽說,在我們的話語中,“男朋友”是有特定含義的,就這些事,你怎么能把那個男孩子稱為你女兒的“男朋友”呢。其實孩子們什么事也沒有,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給孩子們的交往定性了。
我當然也理解這位媽媽的擔心,她怕如果不管的話,女兒和這個小男孩發(fā)展下去,真的會去“談戀愛”,影響學習。我告訴她,要管,但不要瞎管,首先清除自己心里世俗的污垢,然后再來管孩子。后來這位媽媽按我的建議和女兒談了一次話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她是這樣和孩子談的。
首先肯定孩子,告訴女兒,在你這個年齡對異性產生好感這很正常,看來你心理發(fā)展和生理發(fā)育是同步的,很健康。另外,有男孩子喜歡你,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;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,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。
接下來她告訴女兒,初中生對異性產生好感,這才是剛剛開始,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,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,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;同時,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,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(yōu)點。
最后她告訴女兒,一個人只有自身可愛,才值得別人去欣賞。如果一個同學學習不好,氣質平平,能力一般,憑什么讓別人欣賞他/她。對于中學生來說,最重要的是學習,氣質與能力都是在學識的基礎上產生的。只有好好學習,才能越來越可愛,得到別人的欣賞,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。
這位媽媽后來又給我打電話,說她這樣和女兒談,孩子很高興。從那以后,她女兒還不時地和媽媽說誰給她寫紙條或發(fā)短信了,她覺得誰不錯等。具體到那個小男孩,還有些交往,但一直很正常,和別的同學沒什么兩樣。這位媽媽悟出的道理是:只要大人內心陽光,孩子內心也會很陽光。
其實,我在這篇文章中想說的,主要不是如何進行愛情教育,而是成人如何以干凈的目光看待孩子,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。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現偏差,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“垃圾思維”的侵害。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(yè)單方面追求生產,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污水一樣,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純凈的天空和大地,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。不光在早戀方面,其它方面的思維垃圾也會讓孩子發(fā)生變異。
比如一位家長,從孩子很小的時候,就針對孩子,把錢管得很緊,一直以來都像防小偷那樣防著自己的兒子。在她的意識中,似乎孩子只要有機會,就一定會在錢上做手腳。她不僅把家里的錢放得很隱蔽,不讓孩子知道;而且孩子上學后想買什么,她總是用懷疑的口氣問:“那東西是那么多錢嗎,你可要說實話”。即使經她同意,孩子自己到她錢包里拿錢,她一定要說:“來,媽媽看你多拿錢沒有,不許偷偷多拿啊”。在她的不信任和嚴密監(jiān)視下,她兒子形成了反監(jiān)視的興趣和能力。從上初中后,這個小男孩就開始從家里偷錢。有一次和父親一起去提款機上取錢,父親輸密碼時,他竟然偷偷記下來,然后偷偷拿了家里的銀行卡,一個月里分三次取了兩千元,全部揮霍干凈。每次偷錢事件發(fā)生后,家長除了把兒子暴打一頓,只能仰天長嘆,怎么生了這么個不爭氣的兒子。做家長的實在想不明白,一直以來在金錢方面這樣提防兒子做壞事,怕他變壞,他怎么就恰恰變得這么糟糕呢?
和上面事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位好友對我講的一件事。
她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因某個原因誤過了學校的期中考試,為了讓兒子補上這場考試,就到學校找來各科期中考試的卷子,回家讓孩子按照學??荚嚨臅r間把卷子都做了。
她在把卷子交給孩子的一瞬間猶豫了一下,考慮是讓孩子自己掐時間還是由她來監(jiān)督;同時她還想到,要不要把孩子房間里的書本都收走,以防他偷看。她兒子平時學習成績不太好,肯定會有一些內容不會做,那么他會不會偷偷去看書上的答案呢?
她想了一下,決定信任孩子,就告訴孩子說,你自己掐好時間,到點就不做了。別的什么也沒說,關上門出來了。
讓她高興的是,這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,他知道考試應該是什么樣子,他完全按照學??荚嚨臉幼觼砉芾碜约海瑫r間一到就不再做題了。而且他根本不知道有“作弊”這回事,他媽媽通過觀察看出來,他在遇到不會做的題時,也絕對沒有動過偷偷翻書的念頭。她不由地感嘆:原來孩子是這樣純潔!她慶幸自己在那一瞬間的選擇,慶幸自己沒有用潛臺詞告訴孩子這些糟糕的概念:考試是可以偷偷看書的,你是不值得信任的。
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,包括成人在內。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,善良友愛,他就會在這種氛圍里漸漸生發(fā)出自我肯定的意識,他的品行就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(fā)展;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,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,逐漸喪失自信,向壞的方向滑去。
有人研究發(fā)現,甚至一個人的外貌在別人不斷的暗示下,都會發(fā)生改變。相貌平平的人,在贊賞的目光下會變得越來越光彩照人;五官標致的人在不斷的蔑視中,也會變得形容干槁,萎靡呆板。家長用健康的心態(tài)對待孩子,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。
我曾看過一個寓言故事。蘇東坡在跟佛印交談時,問大師,你看我坐姿如何?佛印說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主。蘇東坡非常高興。接下來他惡作劇地一笑說,我看師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糞。佛印聽罷既不生氣也不反駁,只是微微一笑。蘇東坡以為占了佛印的便宜,回到家里得意洋洋地把故事經過告訴了妹妹。蘇小妹說,哥哥你輸得實在是太慘。佛印大師心中有如來,所以看你若佛主;你心中只是一團牛糞,所以看到別人也是一團牛糞。
家長們千萬不要懷揣牛糞去看孩子。如果你在言語間不停地給孩子消極暗示,不僅破壞孩子內心的純潔,還真可能扭曲他的品行。要知道,孩子可沒有佛印大師的功力與淡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