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與做人- 節(jié)選自《歷史與文化論叢》

節(jié)選自《歷史與文化論叢》
作者/錢穆
我今天的講題是“讀書與做人”,實在對年青人也有關。嬰孩一出世,就是一個人,但還不是我們理想中要做的一個人。我們也不能因為日漸長大成人了,就認為滿足;人仍該要自己做。所謂做人,是要做一個理想標準高的人。這須自年幼時即學做;即使已屆垂暮之年,仍當繼續(xù)勉學、努力做。所謂“學到老,做到老”,做人工夫無止境。學生在學校讀書,有畢業(yè)時期;但做人卻永不畢業(yè)——臨終一息尚存,他仍是一人,即仍該做;所以做人須至死才已。
現(xiàn)在講到讀書。因為只有在書上可以告訴我們?nèi)绾稳プ鲆粋€有理想高標準的人;諸位在學校讀書,主要就是要學做人;即如做教師的亦然。固然做教師可當是一職業(yè);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職業(yè)僅是為謀生,當知職業(yè)也在做人道理中。做人理當有職業(yè),以此貢獻于社會。
人生不能無職業(yè),這是從古到今皆然的。但做一職業(yè),并不即是做人之全體,而只是其一部分。學生在校求學,為的是為他將來職業(yè)作準備。然而除在課堂以外;如在宿舍中,或是在運動場上,也都是在做人,亦當學。在課堂讀書求學,那只是學做人的一部分;將來出了學校,有了職業(yè),還得要做人。
做人圈子大,職業(yè)圈子小。做人當有理想,有志愿。這種理想與志愿,藏在各人內(nèi)心,別人不能見,只有他自己才知道。因此,讀書先要有志;其次,當能養(yǎng)成習慣,離開了學校還能自己不斷讀書。讀書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,因從讀書可懂得做人的道理,可使自己人格上進。
惟在離開了學校以后的讀書,實與在學校里讀書有不同。在學校里讀書,由學校課程硬性規(guī)定,要筆記、要考試,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擔心不及格,不能升級、不能畢業(yè),好像在為老師而讀書,沒有自己的自由;至于離了學校,有了職業(yè),此時再也沒有講堂,也沒有老師了,此時再讀書,全是自由的,各人盡可讀各人自己喜歡的書。當知:在學校中讀書,只是為離學校求職業(yè)作準備。這種讀書并不算真讀書。如果想做一位專門學者,這是他想以讀書為職業(yè);當知此種讀書,亦是做人中一小圈子。我們并不希望,而且亦不大可能要人人盡成為學者。
我此所講,乃指我們離開學校后,不論任何職業(yè)、任何環(huán)境而讀書,這是一種業(yè)余讀書,這種讀書,始是屬于人生的大圈子中盡人應有之一事;必需的,但又是自由的。今問此種讀書應如何讀法?下面我想提出兩個最大的理想、最共同的目標來:
一是培養(yǎng)情趣。人生要過得愉快、有趣味,這需用工夫去培養(yǎng)。社會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,他覺得人生乏味,對人生發(fā)生厭倦,甚至于感到痛苦。譬如:我們當教師,有人覺得當教師是不得已,只是為謀生,只是枯燥沉悶,挨著過日子。但當知:這非教師做不得,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。今試問:要如何才能扭轉這心理,使他覺得人生還是有意義有價值?這便得先培養(yǎng)他對人生的情趣;而這一種培養(yǎng)人生情趣的工夫,莫如好讀書。
二是提高境界。所謂境界者,例如這講堂,在調(diào)景嶺村中,所處地勢,既高又寬敞,背山面海;如此刻晴空萬里,海面歸帆遙駛,或海鷗三五,飛翔碧波之上;如開窗遠眺,便覺眼前呈露的,乃是一片優(yōu)美境界,令人心曠神怡。即或朗日已匿,陰雨晦冥,大霧迷蒙,亦仍別有一番好景。
若說是風景好,當知亦從境界中得來;若換一境界,此種風景也便不可得。居住有境界,人生亦有境界;此兩種境界并不同。并非住高樓美屋的便一定有高的、好的人生境界,住陋室茅舍的便沒有。也許住高樓華屋,居住境界好,但他的人生境界并不好?;蛟S住陋室茅舍,他的居住環(huán)境不好,而他的人生境界卻盡好。
要知人生境界別有存在。這一層,或許對青年人講,一時不會領會,要待年紀大了、經(jīng)驗多、讀書多才能體會到此。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?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,他做人自會多情趣,覺得快活舒適。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,便該好好學做人;要學做人,便得要讀書。
為什么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?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,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、情味深,好做你的榜樣。我們都是普通人,但在書中遇見的人可不同;他們是由千百萬人中選出,又經(jīng)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保留以至于今日,像孔子,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,試問中國能有幾個孔子呢?又如耶穌,也快達二千年;他如釋迦牟尼、穆罕默德等人。為什么我們敬仰崇拜他們呢?便是由于他們的做人。當然,歷史上有不少人物,他們都因做人有獨到處,所以為后世人所記憶,而流傳下來了。
世間決沒有中了一張馬票,成為百萬富翁而能流傳后世的。即使做大總統(tǒng)或皇帝,亦沒有很多人能流傳讓人記憶,令人向往。中國歷代不是有很多皇帝嗎?但其中大多數(shù),全不為人所記憶,只是歷史上有他一名字而已。哪里有讀書專來記人姓名的呢?做皇帝亦尚無價值,其余可知。中馬票固是不足道;一心想去外國留學、得學位,那又價值何在、意義何在呀?當知論做人,應別有其重要之所在。
假如我們誠心想做一人,“培養(yǎng)情趣,提髙境界”,只此八個字,便可一生受用不盡;只要我們肯讀書,能遵循此八個字來讀,便可獲得一種新情趣,進入一個新境界。各位如能在各自業(yè)余每天不斷讀書,持之以恒,那么長則十年二十年,短或三年五年,便能培養(yǎng)出人生情趣,提高了人生境界。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與最高享受了。
說到此,我們當再進一層來談一談讀書的選擇。究竟當讀哪些書好?我認為:業(yè)余讀書,大致當分下列數(shù)類:
一是修養(yǎng)類的書。所謂修養(yǎng),猶如我們栽種一盆花,需要時常修剪枝葉,又得施肥澆水;如果偶有三五天不當心照顧,便決不會開出好花來,甚至根本不開花,或竟至枯死了。栽花尚然,何況做人!當然更須加倍修養(yǎng)。
中國有關人生修養(yǎng)的幾部書是人人必讀的。首先是論語。切不可以為我從前讀過了,現(xiàn)在毋須再讀。正如天天吃飯一樣,不能說今天吃了,明天便不吃;好書也該時時讀。
再次是孟子??酌线@兩部書,最簡單,但也最寶貴。如能把此兩書經(jīng)常放在身邊,一天讀一二條,不過化上三五分鐘,但可得益無窮。此時的讀書,是各人自愿的,不必硬求記得,也不為應考試,亦不是為著要做學問專家或是寫博士論文;這是極輕松自由的,只如孔子所言“默而識之”便得。
只這樣一天天讀下,不要以為沒有什么用;如像諸位毎天吃下許多食品,不必也不能時時去計算在里面含有多少維他命,多少卡路里,只吃了便有益;讀書也是一樣。這只是我們一種私生活,同時卻是一種高尚享受。
孟子曾說過:“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”連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樂事;那么,看電影、中馬票,又算得什么?但究竟孟子所說的那三件樂事是什么?我們不妨翻讀一下孟子,把他的話仔細想一想,那實在是有意義的。人生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;有人以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會有快樂;哪知等到你如愿以償,你始覺得仍然不快樂——即使王天下,也一樣會不快樂。我們試讀歷史,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樂。做人確會有不快樂,但我們不能就此便罷,我們?nèi)韵雽で罂鞓?。人生的真快樂,我勸諸位能從書本中去找;只化三兩塊錢到書店中去,便可買到論語孟子;即使一天讀一條,久之也有無上享受。
其次便是欣賞類的書。風景可以欣賞,電影也可以欣賞,甚至品茶喝咖啡,都可有一種欣賞。我們對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賞,而且需要能從高處去欣賞。最有效的莫如讀文學作品,尤要在讀詩。這并非要求大家都做一個文學家;只要能欣賞。諺語有云:“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做詩也會吟?!痹娭芯辰?,包羅萬象;不論是自然部分,不論是人生部分,中國詩里可謂無所不包;一年四季,天時節(jié)令,一切氣候景物,乃至飛潛動植,一枝柳,一瓣花,甚至一條村狗或一只令人討厭的老鼠,都進入詩境,經(jīng)過詩人筆下暈染,都顯出一番甚深情意,趣味無窮;進入人生所遇喜怒哀樂,全在詩家作品中。當我們讀詩時,便可培養(yǎng)我們欣賞自然,欣賞人生,把詩中境界成為我們心靈欣賞的境界。如能將我們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詩中,那真趣味無窮。
第三是博聞類。這類書也沒有硬性規(guī)定;只求自己愛讀,史傳也好,游記也好,科學也好,哲學也好,性之所近,自會樂讀不倦,增加學識,廣博見聞,年代一久,自不尋常。
第四是新知類。我們生在這時代,應該隨時在這時代中求新知。這類知識,可從現(xiàn)代出版的期刊雜志上,乃至報章上找到。這一類更不必詳說了。
第五是消遣類。其實廣義說來,上面所提,均可作為消遣;因為這根本就是業(yè)余讀書,也可說即是業(yè)余消遣。但就狹義說之,如小說、劇本、傳奇等,這些書便屬這一類。如諸位讀水滸傳、三國演義、紅樓夢,可作是消遣。
在線收聽:讀書與做人-節(jié)選自《歷史與文化論叢》
>>進入主播愈含的個人電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