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妨“偷偷懶”——解放孩子靈巧能干的雙手
2021-04-17
1.2w閱讀

寶寶今天1歲9個月24天了。有一次,孩子將參加攝影繪畫比賽活動,我擔心他畫不出來或畫不好,迫不及待地對他進行輔導,握著孩子的手和筆勾勒出外形,指定他涂上哪種顏色。原以為這會有所幫助,結果還是畫砸了。
去Dennis家以后,我的育兒思路開始變了。……一進家門,只見三個孩子(分別為5歲半、3歲半、1歲半)滾在玩具堆里,盡情地玩鬧,一會兒老大咬了老二一口,一會兒老三又被弄疼了,大聲哭叫起來。可是,作為父親的Dennis熟視無睹,無動于衷。說來奇怪,孩子們也不到父母面前告狀,吵叫了一陣,又各歸各玩了起來。Dennis始終保持著一份好心情,有時為孩子們耐心地修理玩具。這時候,老大會悄悄地站到父親身邊,仔細地看爸爸怎么修。其他兩個孩子也會奇跡般安靜下來。
用餐了。小女兒還不會用餐具,急起來就用手代勺,吃得身上、地上都是飯菜,Dennis夫婦卻完全把她當作大人,不去看她。三個孩子從小就自己睡覺,不要父母陪伴。平時走路或攀援過程中摔倒了,Dennis一般情況下從不去攙扶、安慰孩子,孩子會習慣地自己爬起來,從不撒嬌哭鬧……時間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:這三個孩子情商(EQ)水平特別高,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寫在臉上。
從此,我也學著好心情,不妨偷偷懶。偷懶之下,解放了孩子靈巧能干的雙手,多了一些自由發(fā)揮的余地。實踐出真知,實踐長才干。孩子只有在各種實踐活動中,經驗、能力才會得到發(fā)展。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