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“病后”心理學
2021-04-14
1.1w閱讀

寶寶今天1歲9個月零6天了。大家是不是會發(fā)現,小寶寶,尤其是2歲以內的小寶寶,一場病后會和病前不一樣?比如過去愛做的動作不做了,沒有過去活潑了,已經學會的數數又忘了,還有的寶寶過去自己玩得很好現在卻要整天粘著父母了。
這是為什么呢?
醫(yī)學心理學上把這歸結為心理傷害,認為只要是疾病過程,就可能給孩子帶來瞻妄、恐懼、焦慮等心理方面的問題,這些情況并不能隨著疾病癥狀的好轉而立即痊愈。
也有一種說法,這些表現和疾病給寶寶帶來的恐懼體驗有關。說白了,就是患病時可能出現的噩夢、幻視、感覺異常等給寶寶帶來的恐懼感,疾病痊愈后這種體驗的記憶可能會持續(xù)。
像這個例子一樣,有時候寶寶提出的救濟其實非常簡單,比如不去上興趣班,比如去外婆家,比如要某種游藝或玩具——只要這些救濟容易做到,父母們還是應該幫他去做,雖然心理學并不認為快樂體驗和那些不好的心理體驗能夠相互沖抵,但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快樂而健康的寶寶啊——不快樂,何來健康呢?
相關推薦